博物館展覽策劃發展方向的探索
在當今社會信息多元、傳播手段多樣的大環境下,博物館展覽策劃,特別是以宣傳教育為主要目的的展覽,不能再一味地進行說教。博物館教育的基本任務是“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那么,為社會發展服務的前提是被人們接受并理解,讓人們走得進去,看得下來。
博物館的觀眾群隨著免費開放的深入,從以往的歷史文化愛好者、研究人員為參觀主體,到觀眾群體的多元化,博物館展覽策劃的社會職能也在不斷擴展。
模型網小編認為在新世紀里,博物館不能只滿足于傳統的功能定位,而是要將自身的建設與發展,融入社會發展的總體進程之中,定位于‘參與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
讓博物館文化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體現出時代進步的文化理念,實現由‘倉庫看門人’到‘文化加油站’的轉變,擔負起新的歷史使命,實現國際博物館協會所倡導的,博物館不僅是舊遺產的投影機,還應成為新文化的發生器。
當今社會人與人的交流方式趨向于平等對話,人們的心態更為包容,講求以多元共生為基礎,倡導不同文明的對話,同時對說教式、強勢的交流方式越來越排斥。盡管我們明確所面臨的是一個宣教課題,但博物館的展覽語言應當順應時代特征,用平等對話的方式,讓觀眾從思考中得出自己的判斷。
博物館展覽的開篇在對歷史最終選擇了共產黨和馬克思主義進行鋪墊的過程中,通篇沒有說教式的語言,以放大并突出當時報紙標題的陳列手段,向觀眾展示當時社會思潮的復雜性和社會動蕩政局的嚴重性。
在各種新聞標題之后,展覽向觀眾提出了一個問題:“中國向何處去?”觀眾自然會在心里做好鋪墊——中國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革命領導力量,為理解后續的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這個陳列方式不僅在內容上彌補了本館館藏中缺少表現舊中國相關展品的不足,又強化了中國社會急需能夠領導革命發展的政黨的緊迫性。
將以往被動灌輸式的展覽語言,變成一種啟發人們思考,自己得出結論的“共同探討”的語言。博物館展覽策劃擔負著推進國民素質發展的新功能,啟發與探討的展覽語言,在公眾素質提高和博物館發展兩個方面,將會繼續起到推動作用。